第二届“淮河之春”非遗进校园文艺展演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27浏览次数:146

 

 

“淮河之春”非遗进校园文艺展演致辞

 

学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宣扬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昨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在四川成都举办了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成都非遗节国际论坛上做了主旨发言,阐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的发言得到与会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今夜,我们安徽财经大学举办“淮河之春”非遗进校园文艺展演,不仅是对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落实,更是我们安徽财经大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和地方合作的具体表现。艺术学院针对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这一盛大活动,其意义格外深远。

    首先,“淮河之春”非遗进校园文艺展演是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必要举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意见要求办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美育育人功能,进一步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和发展。非遗进校园文艺展演不仅能够拓展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还将搭建一个校地合作的演艺平台,借助地方知名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的力量,开展好形式多样的高校美育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强与蚌埠地方政府和艺术专家的合作。

    其次,“淮河之春”非遗进校园文艺展演是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施行。《非遗法》的第三十四条有关于“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规定,高校应当承担起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阐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勉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境地,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得不到及时保护而消失掉,一些地方非遗几乎不为当地人所知。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我们的大学生,对非遗更感陌生。开展非遗进校园文艺展演,探索非遗校园传承的有效途径,就更加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再次,“淮河之春”非遗进校园文艺展演是打造艺术学院跨学科融合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徽重点本科高校,是正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我们艺术学院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定位,坚持跨学科融合和特色发展理念,以创意中国艺润天下为己任,在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工作中努力突出地方艺术特色,正在形成一种具有勃勃生机的发展新气象。“淮河之春”非遗进校园文艺展演不仅把学生活动、教学科研和非遗保护连接起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进艺术学科建设,而且还将进一步深化跨学科融合和特色发展,为塑造艺术学院品牌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非遗聚焦

  

花鼓灯 

    花鼓灯历史悠久,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主要流行和分布于淮河流域,是一种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杂技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歌舞艺术,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花鼓灯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美的风韵,形成了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

    花鼓灯以锣鼓为乐,运用折扇、手绢和花伞,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和吟唱民歌小调,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它的角色以“伞把子”、“鼓架子”、“兰花”为主,形式一般包括锣鼓演奏、舞蹈、灯歌、后场小戏四部分。其中舞蹈又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三种,分别表现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玩乐嬉戏的生活情景和武术、杂技等技巧表演。

    从古至今,花鼓灯始终以华夏文明的主题形象出现,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2004年,花鼓灯跻身于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40个试点项目行列; 2006年,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冯嘴子花鼓灯艺术团

    安徽花鼓灯主要坐落和传播地是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花鼓灯大师冯国佩先生就是冯嘴子花鼓灯的创始人。冯派花鼓灯已成为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是安徽省蚌埠市标志性的文化形象之一。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和“花鼓灯原生态基地”称号。

    近年来,冯嘴子村花鼓灯艺术团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演出比赛:代表安徽省参加“首届中国秧歌节”、“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海峡两岸饮食文化节”、“安徽省第二届农民歌会暨安徽省第八届花鼓灯艺术节”、“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在全国鼓舞大赛中获“神奇之鼓”等各项奖项三十余次,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人民日报、安徽日报、香港文汇报等众多新闻媒体报道。

 

节目简介

    花鼓灯舞狮表演,分南狮和北狮,他们各具特色,今天冯嘴子花鼓灯艺术团带来的《雄狮欢舞送吉祥》是北狮表演,北狮侧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表现狮子的雄健勇猛。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情节舞,都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欢腾的鼓乡》通过大花场的表演展现了淮河儿女的热情、奔放、优美、细腻,充分体现了民间歌舞淳朴、原生态花鼓灯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节目单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展演剪影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