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2019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在安徽财经大学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视》期刊社、安徽省微电影协会、安徽电影制片厂以及北京科普曼公司等学界、业界的7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共同见证了2019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的成功举办。大赛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普通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承办。
全省近60部作品获奖
11月9日晚上,2019“淮河之春”非遗文艺展演暨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节颁奖典礼在安徽财经大学艺术楼学术报告厅举行,8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同学们认真观看这场特殊的颁奖典礼,感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颁奖现场
据了解,此次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共分微电影、微视频、微动画、微评论等类别,题材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责任担当。近60部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微电影作品《为爱传承》和《追逐》;微视频作品《古法制陶匠心独妙》、《灯影阑珊》、《紫金砚》和《杜氏刻铜·皖具匠心》;微动画作品《一念》和《守岛人》;微评论作品《十二公民》和《纪实72小时》等获得一等奖。其中安徽财经大学两部参赛作品《灯影阑珊》和《一念》斩获一等奖。*注:作品《一念》是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学生作品
舞蹈《兰花美》
微动画二等奖作品《回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未来的人工智能的故事,作者杨诗丽是安徽财经大学2019级广电专业研究生。杨诗丽介绍,该作品讲述在未来社会中,人工智能非常发达,爸爸没有时间陪女儿,就给她买个一个机器人哥哥,在“哥哥”的陪伴下,小女孩非常开心。但是由于该批产品出现问题,厂家需要召回,小女孩得知后非常难过,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哥哥”,“哥哥”于是开始谋划将爸爸从楼上推下去,正在这时,有人敲门。杨诗丽说,这个比较开放的结尾,可能是机器人厂家人员敲门,也可能是“爸爸”敲门,结尾令人深思,让人思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对人类本身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淮河民歌《王三姐赶集》
据了解,以2019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为主线,大赛主办方于11月8日至10日相继举办了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评审会、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节特邀专家学术讲座、中国艺术传播高峰论坛、“淮河之春”非遗文艺展演、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节颁奖典礼以及安徽财经大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摄影、微视频大赛等作品评选、文艺展演、高峰学术论坛等学术交流、艺术体验活动。
非遗文艺展演让师生过足戏瘾
演出现场,怀远端公腔《赶会》让人感受到怀远县的风土人情;市舞蹈家协会表演的《兰花美》体现了花鼓灯的传统魅力;泗州戏表演唱《石榴开花红似火》,唱腔既有北方戏曲的激昂慷慨,又包含南方戏曲的温柔舒缓;黄梅戏对唱《夫妻观灯》、《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将人们一下又带到了安庆;淮河琴书《启母望夫》,曲调婉转优美,唱腔舒缓浑厚,语言纯朴生动,韵味优美悠长,在淮河流域众多的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五河民歌《五只小船》,在旋律上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新鲜感。
黄梅戏对唱《夫妻观灯》
安徽泗州戏剧院宫胜春介绍,为了举办好这次文艺展演,全院演职人员精心准备节目,把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泗州戏的经典曲目拿出来,奉献给参加颁奖仪式的来自全省各地的大学师生们。
端公腔《赶会》
安徽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三学生李凡星说,在这些微电影中,很多都是身边的故事,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重新进行表现,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平时在校园里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机会并不多,这次活动,让自己和同学们都对传统戏曲有了新的认识,很多经典的曲目传唱了一代又一代人,和如今一些流行歌曲相比,更加有生命力,今后一定要更多的关注传统戏曲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男声独唱凤阳民歌《凤阳花鼓》
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成功申报并举办了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之“诚德轩杯”“科普曼杯”等省级专项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探索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了创新创意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誉。